发布时间:2025-07-01 21:18:30 来源:洞见社 作者:知识
2024年6月25日凌晨3时28分,中国探月工程嫦娥六号返回舱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区域成功着陆,标志着中国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任务圆满完成。据国家航天局实时数据显示,返回舱以每秒11.2公里的第二宇宙速度再入大气层,经两次弹道式跳跃减速后,最终着陆精度达到横向偏差仅32米,刷新了我国地外天体返回技术纪录。
现场直播画面显示,搜索回收分队通过北斗短报文定位系统,在着陆后12分钟内抵达现场。返回舱外表因高温灼烧呈焦黑色,但舱体结构完整,内置的2.5公斤月壤样本(含1.1公斤背面玄武岩)保存完好。这一成果使中国成为继美苏之后,第三个实现月球背面采样的国家。
本次任务中,嫦娥六号搭载的4台国际载荷表现抢眼。法国DORN氡气探测仪在月面工作53小时,首次获得背面稀有气体数据;瑞典NILS中性原子分析仪则捕捉到月球表面14.6万次太阳风粒子撞击事件。最引人注目的是意大利INRRI激光角反射器,其定位精度达到毫米级,为后续月球导航系统建设提供了关键技术验证。
中科院月球与深空探测重点实验室主任邹永廖透露:"返回舱内的月球矿物光谱分析仪在轨识别出3类新矿物,包括一种含铁钛复合物,这对研究月球早期火山活动具有突破性意义。"
6月26日上午10时,在航天科技集团五院举行了一场特殊的"开箱仪式"。身着洁净服的工作人员在Class 100级超净环境下,将密封容器移交给国家天文台月球样品实验室。实验室主任李春来介绍:"这批样本将分三部分处理:15%用于即时研究,40%存入怀柔深地实验室进行长期保存,剩余45%将面向全球科学家开放申请。"
值得注意的是,本次获得的月壤中检测到约0.8%的含水矿物,比嫦娥五号正面样本高出3倍。这一发现可能改写关于月球背面干燥程度的传统认知,相关论文已列入《自然》杂志优先评审名单。
在移交仪式现场,欧空局代表接过300克月壤共享样本时表示:"这是国际月球科研站(ILRS)框架下首个实质性合作成果。"根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披露,2030年前我国还将实施嫦娥七号、八号任务,构建月球南极科研站基本型,其中俄方将提供3台科学载荷,阿联酋则负责通信中继模块。
航天专家黄志澄指出:"本次任务突破的月背起飞、智能避障等6项关键技术,将为载人登月奠定基础。预计2027年试飞的新一代载人飞船,其返回系统就采用了此次验证的跳跃式再入技术。"
国家航天局同步启动了"月球样品科普计划",首批0.5克月壤已制成40份教学标本,将配送至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。更令人惊喜的是,通过数字孪生技术,公众可以在"数字月球"平台上虚拟操作电子显微镜,观察放大20万倍的月壤颗粒。
正如任务总设计师胡浩所言:"这些跨越38万公里而来的月球物质,既是科学研究的珍贵样本,更是激发民族自豪感的精神载体。"随着研究深入,月背之谜正被中国航天人逐步揭开。
相关文章
随便看看